5年了,他用爱和“米其林”大厨般的手艺,惊艳了女儿的早餐时光!
公开时间:2017/10/12 | 浏览量:435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云/文 杨东华/图
44岁的“王土豆”说:“生活可以将就,也可以讲究,看你怎么追求”。
他是个烟火气十足的“讲究人儿”。
5年多,2000多个清晨,五六平方米的厨房里,他拎刀掌勺,熟练的动作在玻璃窗上投下剪影。
坚持给女儿做早餐的爸爸不多,变着花样,做得清新洋气的更少。
“米其林爸爸”,大家伙起的这个绰号,很配他。
【“秀色”早餐】
五年多,一刻钟
浅蓝色螺纹盘,刚出炉的意大利帕尼尼三明治上,条纹烙印间混杂着香酥和松软。
“八爪鱼版”煎香肠“张牙舞爪”,粉嫩的火腿薄片蝴蝶结点缀在旁。
剔透的玻璃里,鲜嫩的薄荷叶在紫薯牛奶上悬浮……
小资、精致、小清新、有格调……这些形容,不为过。
这样一餐,得多费功夫?
“十五分钟”,“王土豆”的回答轻描淡写,却让人大跌眼镜。
快而讲究,是他“自我加压”的要求。
快,是因为,“不想因为我做饭晚了,孩子匆匆吃两口就赶着去上学”他说。
讲究,不论摆盘、色彩,还是营养搭配,他都精心“设计”,为的是女儿食欲大开。
上餐,也讲究“仪式感”——女儿煞白的学习桌为底色,手机相机咔嚓一响,只待品鉴。
五年多前,女儿上初二,他给她做早餐,一路坚持,她已经高三了。
油条、稀饭、包子,一开始,他的目标是让女儿“吃饱”。
到后来,怎么让女儿“吃好”,成了他的“课题”。
厨房一刻钟,“背后”N多功。
在单位,他要做内宣、外联,工作并不清闲。
但再忙,每天下班前,他要列出第二天的早餐菜单,存进手机备忘录。下班后,食材“补货”,当晚提前腌制、解冻……
每天早上五六点,朋友圈里,“早餐小组”微信群里,他准时晒“作业”。
日“晒”月“盘点”,女儿的早餐,成了颜值爆表的“风景”。朋友圈里,他被大家视为米其林餐厅的大厨,成了公认的“米其林爸爸”。
从“中”到“西”
“王土豆”是个“讲究人儿”,脖子上挂了块蜜蜡,戴着蓝珀手串,满满“中国风”。
可他给女儿做的早餐,却是“洋做派”:
米饭不用碗盛,先装碗里再倒扣入盘,上面再漫不经心撒几粒黑芝麻。
五彩糯米饭用模具砌成心型,配上黄桃和巧克力碎。
晶莹剔透的越南春卷码齐,虾仁、芦笋、胡萝卜一应俱全……
如果饭菜也分“性别”,这妥妥“白富美”的节奏。
“有点显摆、臭美的小虚荣,”“王土豆”含笑自嘲,最关键的,女儿爱吃。
把早餐,做成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的“混合物”,不容易。
祖籍上海的强大基因,多年摄影师生涯的美感追求,享受“掂锅碰勺”的兴趣所在,叠加在“王土豆”身上,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而至关重要的“催化剂”,就是一个微信群。
去年,朋友“王小雪”把他拉入了“早餐小组”的微信群。每天早上,群友们要发早餐照片“晒作业”,得空还线上线下交流下厨经验。
“早餐精致,摆盘文艺范儿,当时我就震惊了,自家还能做这样的早餐?”作为群里稀有的“老爸爸”,他开始向85后、90后的文青们“学厨”。
毕竟此前“功底深厚”,“看到成品,就能做个八九不离十”。很快,他做的早餐里不仅有好口感,还多了一项——“逼格”。
“粗大土”的鸡蛋煎饼、花卷稀饭,退出了女儿的早餐菜单。
“实际很简单,就隔着一层窗户纸。”他不断get“新技能”:
用勺子在土司片上压个坑,嫩滑的荷包蛋乖乖“趴”上去。火腿肠切开,挽成心形,牙签固定,上煎锅,打入鸡蛋,爱心蛋萌又美,抽去牙签上桌……
“发愁第二天吃什么?很少!”每天下午,微信群里会“布置作业”,围绕一个主题。第二天大家“同题竞技”。
【“感情线”】
从“大少爷”到“人家的老公”
“我们叫他国民爸爸,早餐里满满都是对女儿的爱。”“早餐小组”二群主“胖刀”说。
女同事们关注他的朋友圈,没事儿就拿出来“调教”自家老公,看“人家的老公”。
男同事们不敢让媳妇看到他朋友圈,怕被媳妇“挑刺儿”。
实际他们少有人知道,“王土豆”还有过几乎不做家务的“黑历史”。
周末,洗衣服的间隙,“土豆太太”翻看老照片,讲起“王土豆”的过去。
他坚持做早餐的“缘起”,是太太的“不堪重负”。
以前,早餐都是“土豆太太”“包办”。而女儿初二那年,早出晚归的她接连晕倒了两次。第二次晕倒,他开车把她接回家,从此不再让她做早餐。
“男的疼媳妇,疼女儿,多正常的事儿。”“王土豆”说。可那时,他还是一枚“厨届”“菜鸟”。
独生子的他,三十五六岁前,很少做家务。
用“土豆太太”的话说:“他是我们家的‘大少爷’。”
人过中年的他,对家庭的责任感激增。
面对猛然“开窍”的他,学过心理学的“土豆太太”深谙“赏识教育”精髓:“好男人是需要培养、塑造”。
最初,他做的早餐和美味“绝缘”。
“夸,狠劲儿地夸,”“土豆太太”笑着说,“味道拿捏恰到好处”、“火候把握太好了”……这些话,她常挂在嘴边。
兴趣和鼓励齐飞,自然而然,“王土豆”在“米其林爸爸”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一份份早餐 “威力无穷”
虽说早年间不爱做家务,但“顾家”一直是“王土豆”的优良传统。
王土豆曾是专业摄影师,开过影楼,早些年常年在外地。
可交通不算太便利的那时,他却坚持过着“双城生活”。他每天坐绿皮火车,穿梭于郑州和新乡之间。
“单程票价5块5,有的时候回到家很晚了,就是为了回来看看我们。”“土豆太太”说,他一直都是个感情细腻的人。
直到女儿上小学五六年级,“王土豆”才回郑州工作。
许是经历过略显疏离的父女关系,“王土豆”格外珍惜和女儿间的“早餐话题”。
“吃完早饭,我骑着电动车送她上学。她趴在我背上,聊着天,等她上了大学,哪还有这样的时光?”
说着,“王土豆”眉宇间流淌出别样的情感,是沉浸当下的幸福,还是不舍?
上次女儿考试,“王土豆”女儿打造了限量版早餐。
一根香肠,两个圆圆煎蛋,两个芦笋从下方“划过”。“100分!”
每天,被幸福的味道叫醒,女儿文文说:“总是充满期待”。
这些年,女儿的性格越来越像他:乐观、开朗、幽默……
“我俩是父女,也是哥们儿。”他说。
“就连说话的语气,都像,他俩经常在家说话像说相声”。“土豆太太”说。
一天一顿早餐,能有这么大的魔力?文文说:“那是,威力无穷”。
而“王土豆”得意地认为,女儿一米七多的大个子,早餐功不可没。
【瘾】
最爱还是那烟火气十足的“合家欢”
隔着手机屏幕,仿佛都能闻到“王土豆”版早餐的香气。
可他自己,却对它们不感冒。
会做,却不爱吃,难道这是大厨们的“职业病”?
非也,“王土豆”说,“还是油条、包子、稀饭、胡辣汤更对我的口儿”。
每个周末,“王厨子家常菜”上菜时间到。
“王土豆”很感性,把饭菜里装上了厚厚的感情。
他讲起了一件多年前发生的事儿:女儿生病住院,想吃包子。陪护的母亲头发凌乱,骑着自行车,顶着风,匆忙去给孙女买包子。
这一幕,是亲戚告诉他,在他脑中重构的,缩微成父母多年付出的一个注脚。
周五晚上,他列好周末的菜谱。两天,餐餐不重样。
父母,妻女,一家人围坐一起,大快朵颐。
炒焖子、烧大肠、油焖虾……这些是“王土豆”引以自豪的“拿手好菜”,“还有卤肉饭,棒极了”。
讲究?将就?这是个问题
做饭,“晒”饭,他上了瘾。他说,自己“入坑”了,一发不可收拾。
不足10平方米的餐厅,俩冰箱对角摆放。其中一个,是他专用。里面码满了新鲜的、半成品和速冻食材。
另一墙角,架子上,有二十来套不同花纹、色彩的餐具、水杯。
“看起来挺浮夸的,实际并不贵。”他笑着算账,一大包速冻虾仁能吃很久,餐具是群友团购的,一百块钱就能买不少……
从日本的《深夜食堂》,到国内的《中餐厅》、《舌尖上的中国》……他都爱看。
“前两天还做了《中餐厅》里的茄汁大虾,”“王土豆”掂着手里的长方形小锅说:“这是深夜食堂款的厚蛋烧煎锅”。
有朋友把他的早餐故事发到网上,有网友说他矫情,有人说他把女儿惯上了天。
他不以为然。
“生活可以将就,也可以讲究,看你怎么追求。不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,给我最亲的人们做一餐饭,让他们吃得开心,不好呢?”他缓缓说着。